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家庭教育方法
  • 情侣宝鉴
  • 经典笑话

关于富养女孩穷养儿的讨论

时间:2012-01-15T17:23:50.770+08:00 [家庭教育]
文/耘农湖北

 

 

      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蜗居》里,海藻的母亲对其女与宋思明的苟合,于无可奈何之际讲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富养女孩穷养儿。环顾尘世,重温此言,确乎感慨万端……

                                                                                                                    ――题记

 

 

      【引言】红尘滚滚,欲望多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对信仰的失落,道德的滑坡,行为方式的荒唐,似乎已经束手无策,也仿佛无可奈何。可退一步说,就算你没有什么崇高的信仰,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操,至少你在养儿育女的问题上,还是有向好趋纯的良知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的后代长大成人,成才成器,即便是恶贯满盈的江洋大盗,杀人越货的罪魁祸首也莫不如此。我很早以前,曾忠告过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在当下眼花缭乱的社会风气里,教育孩子的方式与目标的确需要重新审视,譬如适当介入 “富养女孩穷养儿”的观念,恐怕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功在当前,利在未来之行。为何说“富养女孩穷养儿”?

 

      【观点】有朋友指出,对待儿子穷养的目的是励志修身,让其学会担当,这其实是对儿子一生的投资;而对女儿要富养的目的则是提品修德,这其实是对女儿的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试想,如果养的是女儿,从小就尽可能地为她营造一个比较富足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其对高质量的生活耳濡目染,那么,她长大后可能会很有品位,也可能会创造有情调的生活;如果养的是儿子,从小就刻意使其尝试生活的艰辛,磨砺其坚强的意志,以备将来他能担当应尽的责任,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也有人说,男孩放养猛如虎,女孩家养秀如花。前者是磨练,后者是呵护。

 

      【分析】事实上,让男孩子从小多吃些苦,他就有奋斗、打拼、改变的动力和意志,日后就有了担当,就坚忍不拔;让女孩子从小尽量多享受好一些的物质条件,把她塑造的优雅、大方、得体,日后就可能安分守己不分心,知书达理不虚荣。再者,这样的培养,对于孩子们的恋爱婚姻也极具指导意义,那就是:女人要嫁给吃过苦,懂奋斗的男人;男人要娶家境良好,知书达礼的女子。由此看来,富养女孩穷养儿的观念方式,不仅言之有理,而且切实可行。客观上,富养的女儿不贪小利,气质非凡;生活的磨砺让穷养的儿子意志更坚强。谓予不信,你看看你身边的家庭,那些富养的女孩,从小会被带着出入各种场合,增加阅世能力,等到花养年纪,再到尘世里艰难成长,一般便不易被各种浮华和虚荣所迷惑。与此相反,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女孩,在纨绔子弟的糖衣炮弹下,很可能被花言巧语所击败。富养的女孩,因为见识多,独立,有主见,明智,很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特别是男孩子,以后要走上社会,承担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倘使大手大脚,纨绔子弟一个,如何上奉父母,下养妻儿?为何说“富养女孩穷养儿”?

 


      【结论】  说白了,富养女,其实是一种教育投资,教育的富足;穷养男,是一种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男孩子将来是要奋斗的,必须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女孩是要嫁人的,必须培养她鉴别事物的眼光,别将来被别人的一块蛋糕就给哄走了。女孩子不那么担心物质条件,才容易培养出从容的气质;男孩子对物质条件上心一点,才不会散漫。有鉴如此  ,家养小子,就要从小培养孩子坚强不屈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孝义德善的品质。否则,树木不刷不成材,一味的娇惯、放任、纵容,只会培养出一个不成器的纨绔子弟来。家有娇女,就要从小多给于疼爱、适度满足物质需求,以达到丰富内心与意识品德。这样,使其懂得美善、学会辨别和自我保护,走上社会才不至于受种种物欲诱惑,避免上当受骗。我以为,如此而为就是其要义所在。

 

 

      【后话】当然,对于富养女孩穷养儿这一民间古训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要从从广义上去理解去领会,不能从狭隘的角度去接受。而且,这里所讲的  穷与富,并非物质之比,实乃轻重之分  。但无论怎样,希望后代有所作为而脚不歪挪,顺顺当当几乎是人所共存的目标。有道是,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正因其如此,富养女孩穷养儿的意义就尤显重要了。那么,在当下这个物欲至上,传统颠覆,人心浮躁且价值观扭曲的时代里,教育孩子先做人比什么都还要重要,真还得从最基础的培养开始:就请不妨试试从小“富养女孩穷养儿”这一招吧。

-------------------------

“穷养儿,富养女”是传统的育儿方式,可是,时代变了,流传恒久的古训是否也要变通?怎样“变脸”才能更适应现在的孩子?

调查:六成家长赞同古训

“穷养儿,富养女”是一句育儿古训,流传至今,是否还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的家长对此又是怎样看待?日前,某门户网站针对这些问题做过一项调查,近千家长参与其中,热烈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按照性别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此外,有17%的家长认为,现代社会,男女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样,所以在教育方面也应该采取相同的方式。

另外,有64%的家长认同“穷养儿,富养女”的古训,但也有将近10%的家长觉得,“无所谓,现在条件好了,做不到‘穷养’。”网友沙沙妈说道:“就这么一个掌中宝,确实舍不得让他太吃苦,家里有好吃、好玩的,大人肯定先让给他。”

家长观点对对碰

观点一:古训有理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总是有一定的道理,我很赞同“穷养儿,富养女”这句话,因为我自身就有很深刻的体会。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比她弟弟大五岁。在他们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差,所以我总是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也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给孩子。

可是,在生活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总会偏向小儿子一些,物质方面的满足比他姐姐要好些。等他们长大后,一些弊病就出现了,女儿虽然很听话,可也有些自私,很少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儿子渐渐有些贪图享受,遇事自己不愿解决,总想依靠别人,看来真是“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

如今生活条件虽然宽裕多了,但男人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主要支柱并没有改变。作为父母更要注重培养他坚强意志及生存能力,如果太娇惯就会变得文弱,失去男儿本色。女孩要富养,长大了才不至于在荣华富贵面前栽跟头,当然也要注意引导,不要养成一味贪图享受的寄生虫。

――刘阿姨50岁医生

观点二:现代社会男女平等

我觉得这个观念太绝对,过去提倡“穷养儿,富养女”,是由特定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男孩自出生以来就被赋予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因此需要不断磨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才有所作为;而女孩最终是要嫁人的,“富养”的女孩才可以有更多的见识,有更优雅的气质,为钓“金龟婿”做好一切准备,而且也不至于被别人一点点好处及花言巧语所俘获。可现代社会,男女地位一致,女人照样要在社会上打拼,养家糊口,所以教育方式也不应该区别对待。

其次,该“富养”还是“穷养”,并不完全由父母意愿决定,这还受每个家庭经济实力、个人素质等具体境况所限制,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去做就行了。

――吴女士32岁职员

观点三:“穷养”物质“富养”精神

在符合政策规定的情况下,我生育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从物质方面来说,我觉得都应该“穷养”。

儿子8岁了,我几乎很少给他买零食,对于他喜欢的玩具,也并不是全部满足他的要求。女儿5岁,从小时候起我就注意培养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比如,吃东西不能浪费,外出不乱买东西等。我觉得在“穷养”孩子的基础上,更应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长大后创造财富的能力。

虽然物质上要“穷养”,但精神上应该“富养”,比如偶尔到高档饭店吃吃饭,或者是去听听音乐会,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有空的时候,带他们出去旅游,让孩子学会欣赏大自然的山水,尊重各地的风土人情。

我们希望“富养”出孩子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大气的为人、得体的举止及文明高雅的生活习惯;“穷养”出孩子的坚强不息、独立自主、克制物欲、奋发图强等优良品质。

――卢先生38岁公司老板

专家观点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有家长说,现在生活条件好,想“穷养”孩子都不容易,果真是这样吗?

广州市某幼儿园赖园长指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家长在无形中确实“富养”了孩子,总是倾其所有给孩子最好的,如果再去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穷养”,就有些言过其实,现在的“穷养”其实更要讲究方法。“穷养”是要从小培养他自立和受挫的能力。等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可以尝试适当地给些零花钱,但要教给他理财的方法,比如记账,知道哪些东西应该买,哪些是浪费。

其次,要让他意识到,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没有理所当然的索取。现在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必要的时候跟他讲讲条件。

另外,要培养孩子有正确的心态,接受一些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再者,做一个“懒妈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喜欢参与家务的,而大多数妈妈太勤快,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机会,才使孩子变得好吃懒做。此外,“穷养”也要注重挫折教育,让他在不断碰壁中变得更成熟。

一般来说,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比如对待男孩,可以多一点自强不息的教育,不服输,愿意吃苦,要对未来有大志向;对待女孩子,有条件的话学学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在家里,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本文章由真爱频道收集整理,转载本文章请保留本信息!
相关文章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