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健康,性爱技巧
  • 情侣宝鉴
  • 经典笑话

什么是不孕症?

时间:2012-01-15T17:19:43.942+08:00 [两性健康]

  从古到今,人们普遍地认为结婚女人就会生孩子,这是生活常识。在封建社会,娶老婆就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一旦结婚1-2年,女方还不能生养,就认为妻子有病。丈夫就可理直气壮地纳妾,甚至可将妻子休回娘家。有些少数民族还有试婚的风俗,即男女先同居,女方能怀孕就正式结婚,不能怀孕则终止关系。
  有人调查过一百对新婚夫妇,约有60多位新娘能在婚后3个月内怀孕,75-80位妇女在婚后半年内受孕,1年内怀孕的妇女计有85位,2年内怀孕的达到90位。另外一个调查资料表明,一般结婚后5个月妇女才有一次受孕的机会。这就是说,妇女结婚后不一定都能在短期内受孕,即使在排卵期发生性关系,也不是每次都能受孕的。
   医学上通常规定:夫妇同居,若性生活正常,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婚后2年内未受孕的称为不孕症。这时。夫妇双方应该同时去医院检查。我们称婚后女方从未怀过孕的为原发不孕,其中约三分之一是由女方的原因造成的,三分之一是由于男方的疾病,还有三分之一为男女双方都有异常。当然2年期限不是绝对的,如果结婚时双方年龄较大,尤其女方已经30岁以上,那么就不一定非要等到2年才开始检查不孕原因。另外,有一些妇女结婚不久就怀孕了,因某些原因作了人工流产或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也有的妇女生过一个孩子并给孩子喂过奶,停喂奶后,因特殊原因(如孩子有病或死亡)要再生一个孩子,但怎么也怀不了孕。医学上对妇女从第一次怀孕结束后,不避孕,经2年以上未能再次受孕,称为继发不孕。同样,夫妇双方不论哪一方再婚,同居而不避孕2年以上未能怀孕,亦称不孕症。再婚后的不孕症,男女双方都应检查。若男方第一次结婚时,妻子怀过孕,再婚时的不孕原因,往往偏重于第二位妻子。若再婚的夫妇都生育过,此时不孕症检查一定要二人同时检查。因此,不管原发不孕还是继发不孕都是疾病。据美国的调查,不孕症约占已婚妇女的10%,所以不孕症可谓常见病。它可以由丈夫或妻子的先天性的缺陷或某些疾病引起,一定要夫妇双方同时检查,才能找出原因,对症治疗。
   不育与不孕是一回事吗?
   一般地讲,不育与不孕都是指婚后女方不能生育。但严格地讲,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不孕症是指女方不能受孕,不孕是因受精障碍引起的;不育症则是女方有过妊娠,但妊娠不能维持,指流产、早产或死产,从而得不到一个活婴。为什么会发生流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讲,怀孕两个月以内的流产,80%是由于精子或卵子,或两者均有缺陷,使得胚胎发育不健全或者不发育,其中约有一半左右是由于男方或女方,或双方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异常,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就表现为染色体的异常。又如40岁以上的妇女怀孕后,由于染色体的老化,也会影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而导致流产。
   流产的其他常见原因一般为母体内分泌功能不正常。要维持正常妊娠,妇女体内不仅要分泌一些特殊的激素,而且这些激素要有足够的数量。主要的激素有三种,即孕酮、雌激素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缺少任何一种或数量不够都可影响胚胎的发育,从而引起流产。治疗流产常用黄体酮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妇女的子宫形态不正常,如子宫有两个角,子宫腔内有一个膈,或者子宫上长瘤子,这些都能使小生命很早就离开母体。如果怀孕期间母体患有急性疾病,特别是严重流感、风疹、高烧及急性传染病等,往往会引起子宫收缩;同时,母体的病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会使其夭折而发生流产。母亲患有严重的慢性病如重度心脏病及贫血,引起母亲缺氧也会引起流产。怀孕早期如接触毒物如酒精、汞、铅等也常使胚胎畸变而流产。另有一些少见的流产原因是由于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或者母亲宫颈太松,怀孕4至5个月后流产,这二者常常引起的流产称晚期流产。
   流产一次不能称为不育。如果流产三次以上,就是习惯性流产。一直未能得到活婴者,才称之为不育症。此时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不育并不都是女方的问题,一定要男女双方共同检查。因为早期流产绝大部分是由于胚胎发育不正常,它关系到卵子和精子,最好到有条件的医院,夫妇双方同时作一些特殊的检查,包括染色体、血型及其他化验。检查每次流产的排出物也非常重要。女方还要作必要的盆腔检查。如果找出了不育的病因,在医生的具体指导下,有些不育妇女是可以生育的。
   婚后不怀孕怎么办?
   结婚后,夫妇双方都盼望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可是有些夫妇却未能如愿。要知道不怀孕的原因,男女双方应同时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认为不怀孕就是女人的事,女同志不必“谦虚”,肯定自己有病,其实约占50%的不孕原因纯属于男方的问题。关于男方的不孕检查,本书另有详细介绍。因男方检查手续简便些,可先进行。如果男方检查正常,则女方有必要作如下各项检查。
   怀孕是在妇女体内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因此,妇女的生殖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受孕能否顺利完成。简单地讲,如卵巢不排卵、输卵管不通、子宫颈口阻止精子通过或子宫内不能坐胎等。其中任何一点都直接影响到受孕。
   就诊时,不育妇女要如实回答医生的询问,包括月经是否正常、性生活情况、腹痛等其他症状,提供有关夫妇双方家族中特殊的疾病、本人既往病史、职业及嗜好等情况;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妇科检查,以了解女性生殖道状况。一些先天性的畸形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曾有一对夫妇已过了3年夫妇生活,因不孕前来检查,结果发现女方根本没有阴道,也没有子宫,当然也就从来没有月经。又如某些妇女阴道口紧,性生活时感到疼痛难忍,因而害怕过性生活,经检查,原来是处女膜太厚,只要稍加处理就能同房。医生进行妇科检查后就能了解到子宫的大小及位置,盆腔内有没有炎症,特别是两侧输卵管是否有炎症的征象,以及下腹部内是否有肿物。了解上述基本情况后,遵循医生的安排,进一步作一些特殊的检查。
  一般最先检查卵巢的功能,以确定有没有排卵能力。目前经常采用一些间接的观察方法来推测有无排卵。由于妇女一个月只排一次卵。因此,观察一次排卵征象就须等一个月。而且卵巢并不是每个月都排卵,那么,就得连续观察2-3个月才能判定有无排卵。宫颈粘液变化和基础体温测定是一种简便的自我测定排卵的方法。有排卵时,妇女会感到下身明显潮湿,持续2-3天,其他时间下身则比较干燥。这是因为子宫颈粘液的量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引起妇女这种干湿分明的感觉。同样,有排卵时基础体温呈双相,即排卵前体温低,排卵后体温升高。这些可参看后面有关专题的介绍。有条件的话。患者也可每星期去医院作两次阴道涂片检查,来观察雌激素的变化。月经前夕或月经第一天取子宫内膜检查,常是不孕症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诊断有无排卵能提供较为可靠的客观证据。在取子宫内膜的同时,还可了解子宫腔内有没有其他影响坐胎的病变,如肌瘤、息肉、结核或子宫腔内畸形等。如果一次内膜检查结果提示没有排卵时,切不要轻易下结论,应重复取内膜检查后再作出诊断。在一些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已能测定妇女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在月经周期的第21至23天抽血测定孕激素水平,就能从孕激素量的变化来判定是否有排卵。近年来,最先进的检查卵巢排卵功能的方法是利用B型超声显像或腹腔镜下直接观察卵巢表面卵泡成熟的情况及排卵现象。因为这两种方法需要特殊的仪器和器械,以及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因此,在我国尚未普及。
  如果经上述检查诊断为卵巢不排卵,也不要丧失信心,不排卵不是绝对无法治疗的。目前,已有不少行之有效的促排卵的药物,使相当一部分不孕妇女恢复了排卵,可喜地受孕了。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孕妇女精神紧张、忧虑、焦急、烦燥,都会影响到大脑皮层对生殖调节功能的控制,阻碍卵巢排卵。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领养了一个孩子后,自己不久也怀孕了。这就有力地说明,一旦思想放松,不再为没有孩子发愁了,卵巢的排卵功能也会奇迹般的恢复。
  正常和健全的卵子和精子是“造人”的两种“基础物质”,缺了哪一种亦不行。有时,丈夫单独检查时精子正常,但精子能不能穿越子宫颈口的大门,这就不一定了。为此,妇女还应在排卵期作一次性交后试验,来检验一下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活动的情况。
  有了卵子和精子,就有了原材料,然而若没有加工的场所,也同样生产不出产品。当妇女的输卵管太长、太细、扭曲、畸形、不通畅时,常可阻止精子运行。有时,即使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但受精卵却给挡住,回不到子宫腔内。有关这些输卵管的病变,可通过进行输卵管专门检查--通气、通液及造影加以确诊。必要时,还要可配合腹腔镜检查。至于输卵管不通畅,不必过于担心,现代医学可针对输卵管不同病变造成的不同阻塞部位加以整形修复,这亦包括输卵管结扎术后的再通术,不少人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无法再通的输卵管还可进行体外受精,1988年试管婴儿在我国成功诞生。
  子宫是妊娠的最后一站,也是孕育胎儿的场所。对没有子宫或子宫内不能坐胎者,目前还没有治疗的方法。因为胎儿只能在子宫内生长发育至足月才离开子宫。所以,对子宫腔内有无病变一定要了解清楚。一般根据医生取子宫内膜时的感觉作为诊断根据,必要时还可作子宫、输卵管造影或子宫腔镜来明确诊断。大部分子宫腔内的病变是可以治疗的。
  有极少数妇女虽经上述各项检查还是查不出不孕原因,那么,她们可到专门诊治不孕症的医院或研究所作更为仔细的特殊检查,如免疫因素检查等。
  即使夫妇双方都经过了全面的不孕检查,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孕者仍查不出明显的原因。已查出的原因中,一部分仍无治疗的办法。所以,夫妇双方,特别是女同志,要正确对待生孩子的问题。不要因为不生孩子而自卑,低人一等,自寻烦恼。丈夫、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待不能怀孕的妇女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给以关心,要了解不孕妇女的精神痛苦,给予进行不孕检查的权利和机会,不要故意刁难、讽刺。要让人们了解,控制生育和治疗不孕让妇女生育,都属于计划生育的范畴,对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章由真爱频道收集整理,转载本文章请保留本信息!
相关文章两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