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论文,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家庭教育方法
  • 情侣宝鉴
  • 经典笑话

缺少爱的我国中学教育

时间:2012-01-15T17:23:50.473+08:00 [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他将面临两次重大的考验――中考和高考。由于这两次重要考试的存在,应试教育就应运而生。几乎所有的中学,给老师的任务是很明确的,就是竭尽全力保障学生的升学率。升学应试,几乎成了中国中学的唯一的办学指导思想。尽管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领导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个正式场合、每份正式文件中是有言必提的话题,但实际操作中应试教育依然是学校所有工作中的贯穿一切的重点与核心。学校对于老师的评价体系,也是始终如一地以其班级的考试成绩为最重要依据。所谓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最被广泛认可的标志就是他们学生中考或高考优良考试成绩的记录。

老师们的任务明确而硬性,就是让孩子们的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学科考试(月考,半期考,期考,直到最终的中考高考)考出好成绩。班级总分,平均分,高分率,优秀率,及格率等等指标都要评比。虽然有教书育人之说,但所谓“育人”,无非就是让孩子不要惹事生非,要遵纪听话,要把精力投入学习之类,其实最主要的,依然是以学习和学习成绩为核心的思想灌输和行为规范。我们的学校就像一座制造分数的工厂,我们教师就是分数流水线上的机器。我们老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围绕着分数运转着,制造出带有分数印记的人――学生。学校、教师、学生,是考试的机构,考试的机器和机器人。除了考试成绩,我们老师似乎很少关心别的。成绩跟不上的孩子,被老师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歧视,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有些就甚至成了街头的混混。特别是出身于像工农等社会低阶层家庭的子女,更是深受其害。

可是,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正常的孩子,哪一个不是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的人?一般的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不想学习的,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问题是,我们老师不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关心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不善于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我们要教授的学科知识上。我们当老师和家长的,却并不真正关心孩子们的想法和兴趣,不是考虑怎样去满足孩子们的天性,我们考虑的只有我们的任务: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给学生灌下去就得了。我们老师才不管你兴趣不兴趣,不管你痛苦不痛苦,只要你出成绩就行。老师们似乎都这么认为,你学生呆在我的班级里一天,你就得给我制造效益――考试成绩;一旦你毕业出了校门,哪怕你对这门知识恨之入骨,哪怕你一把火烧了这本书,哪怕你把我所教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那就跟我无关了。最终,学生们或许获得了一些知识,但他们对这些知识没有兴趣,没有爱,而是厌烦和仇视。只要不考试,他们就绝不会想再碰这些东西。而以孩子们好奇求知的天性,他们本来是可以有兴趣学习,甚至热爱这些知识的。本来,他们中许多人也许会把某项知识作为他们的终生追求和爱好,然而这一切,却被我们老师给毁了。我们老师个个都像恶霸地主对待长工一样,为了那该死的成绩,拼命压榨和透支学生的精力和热情。因为我们老师都知道,学生的分数意味着什么――工资奖金,职称,荣誉,地位。一句话,只有“摧残”学生,才会有老师的一切。

也许有些人对我把现在这种教育与“摧残”孩子等同起来的说法感到诧异。他们虽然也看到他们孩子读书的辛苦,但他们觉得孩子的痛苦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信条。他们认准了并逼迫孩子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考高分数,上名牌校,拿高文凭,争好工作,做人上人”这样一条求学和谋生之路。恕不知,这条独木桥并不是人人都过得了的,成功者永远都是少数“学习精英”,我估计这部分学生不会超过30%,一般也就是10%到20%;而70%以上的学生都将在这条独木桥上落马堕水,成为苦苦煎熬,痛不欲生的“读书庸才”,甚至彻底放弃、破罐破摔的“差生、后进生、特殊生”。而这70%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分数,而且失去了他们的自信心,荣誉感;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也就是说,70%学生没有得到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时光,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爱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我不知老师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努力和辛勤,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也许正是南辕北辙――迫使孩子们疏远和仇恨知识。我们本来想种下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本文章由真爱频道收集整理,转载本文章请保留本信息!
相关文章家庭教育